跳转至

语言模型中的常用评估指标

EM

EM 是 exact match 的简称,所以就很好理解,em 表示预测值和答案是否完全一样。

def calc_em_score(answers, prediction):
    em = 0
    for ans in answers:
        # 删掉标点符号
        ans_ = remove_punctuation(ans)
        prediction_ = remove_punctuation(prediction)
        if ans_ == prediction_:
            # 只有在预测和答案完全一样时 em 值为1,否则为0
            em = 1
            break
    return em

参考:

F1

分别计算准确率和召回率, F1 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。

def calc_f1_score(answers, prediction):
    f1_scores = []
    for ans in answers:
        # 分词后的答案,分词方法参见附录2
        ans_segs = mixed_segmentation(ans, rm_punc=True)
        # 分词后的预测
        prediction_segs = mixed_segmentation(prediction, rm_punc=True)
        # 计算答案和预测之间的最长公共子序列,参见附录1
        lcs, lcs_len = find_lcs(ans_segs, prediction_segs)
        if lcs_len == 0:
            f1_scores.append(0)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# 准确率和 lcs_len/len(prediction_segs) 成正比
        precision = 1.0*lcs_len/len(prediction_segs)
        # 召回率和 lcs_len/len(ans_segs) 成正比
        recall = 1.0*lcs_len/len(ans_segs)
        # 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
        f1 = (2*precision*recall)/(precision+recall)
        f1_scores.append(f1)
    return max(f1_scores)

对于准确率和召回率增加下了解。看一个例子,如下图所示,方框代表全集,黄色圈代表正确结果集合,斜纹圈代表返回的预测结果。这样就构成了如下几个部分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  • 方框代表全集;
  • 黄色圈代表正确结果集合;
  • 斜纹圈代表返回的预测结果,也叫召回结果;
  • A 代表正确的、召回的部分,也叫 True Positive(TP);
  • C代表错误的、召回的部分,也叫 False Positive (FP);
  • B代表错误的、没召回的部分,也叫 False Negative (FN);
  • 方框之内、两个圆圈之外的部分,代表正确的、没召回的部分,叫 True Negative (FN);

这时再来看 F1 的计算,就更直观了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precision 代表着召回结果中的正确比例,评估的是召回的准确性;recall 代表正确召回结果占完整结果的比例,考虑的是召回的完整性;F1 既考虑了正确性,又考虑了完整性。

参考:

Accuracy 和 Accuracy norm

有了上面对 TP、FP、TN、FN 的定义,这里可以直接给出 Accuracy 的计算公式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可以看出 accuracy 代表正确的(正确的、召回的部分 + 正确的、没召回的部分)比例。适合于离散的结果、分类任务,比如选择题。

但是看 lm-evaluation-harness 中的 accuracy 又不完全遵循上面的定义:

def process_results(self, doc, results):
        gold = doc["gold"]
        # 分数最高的作为预测结果和目标答案做对比
        acc = 1.0 if np.argmax(results) == gold else 0.0
        # 考虑选项长度
        completion_len = np.array([float(len(i)) for i in doc["choices"]])
        acc_norm = 1.0 if np.argmax(results / completion_len) == gold else 0.0

        return {
            "acc": acc,
            "acc_norm": acc_norm,
        }

lm-evaluation-harness 在计算acc时,先用模型为每个选项计算出的分数(例如,对数似然值)中,选出其中最大的作为预测结果。如果预测结果对应的选项索引和真实的正确选项索引相同,那么 accuracy 就是 1,否则为0;

Accuracy norm(归一化准确率),这个指标在计算过程中,会对模型计算出的每个选项的分数进行归一化。归一化的方法是将每个选项的分数除以选项的长度(字符数)。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考虑了选项长度影响的新的分数列表。根据这个新的分数选取最大的分数的选项作为答案。

参考:

Perplexity 困惑度

困惑度(perplexity)的基本思想是:模型对于一个测试集中的句子,计算这个句子中词组合出现的概率,概率越高,困惑度越低,模型性能就证明是越好。

1、一个句子的概率,有如下定义,x 代表一个字符,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句子,句子的概率就等于词的概率相乘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unigram 对应只考虑一个词出现概率的算法,相当于词出现概率相互独立;

bigram 对应条件概率考虑连续的两个词的概率;

而 trigram 对应条件概率考虑连续的三个词的概率。

2、困惑度的计算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# 输入一个句子 sentence
# 输入模型算出的 uni_gram_dict【unigram,单词的概率表】和 bi_gram_dict【bigram,两个词的概率表】
# 返回困惑度
def perplexity(sentence, uni_gram_dict, bi_gram_dict):
    # 分词
    sentence_cut = list(jieba.cut(sentence))
    # 句子长度
    sentence_len = len(sentence_cut)
    # 词汇量
    V = len(uni_gram_dict 
    p=1     # 概率初始值
    k=0.5   # ngram 的平滑值,平滑方法:Add-k Smoothing (k<1)
    for i in range(sentence_len-1):
        two_word = "".join(sentence_cut[i:i+2])
        # (bi_gram_dict.get(two_word,0)+k)/(uni_gram_dict.get(sentence_cut[i],0) 即两个词的条件概率
        p *=(bi_gram_dict.get(two_word,0)+k)/(uni_gram_dict.get(sentence_cut[i],0)+k*V)
    # p 是 sentence 的概率
    # 返回困惑度
    return pow(1/p, 1/sentence_len)

所以对一个句子的困惑度就是该模型得出的句子出现的概率的倒数,再考虑句子长度对该倒数做一个几何平均数。

对于一个正确的句子,如果模型得出的困惑度越低,代表模型性能越好。

参考:

进一步参考资料

附录

附录1、最长公共子序列

# 最长公共子序列
def find_lcs(s1, s2):
    # 申请一个二维矩阵,维度为 len(s1) + 1 和 len(s2) + 1
    # m[i + 1][j + 1] 表示 s2[i] 和 s2[i] 位置对齐时,前面的以对齐位置为终点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
    m = [[0 for i in range(len(s2)+1)] for j in range(len(s1)+1)]
    mmax = 0
    p = 0
    for i in range(len(s1)):
        for j in range(len(s2)):
            # 动态规划算法:以 s2[i] 和 s2[j] 位置对齐时,
            # 如果 s1[i] 不等于 s2[j],以对齐位置为终点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为0,
            # 如果 s1[i] 等于 s2[j],以对齐位置为终点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为
            # 以 s2[i - 1] 和 s2[j - 1] 位置对齐和为终点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加1
            if s1[i] == s2[j]:
                m[i+1][j+1] = m[i][j]+1
                if m[i+1][j+1] > mmax:
                    mmax=m[i+1][j+1]
                    p=i+1
    # 返回最长的公共子序列和其长度
    return s1[p-mmax:p], mmax

附录2、分词

# 考虑英文和数字的分词
# 例子: tvb电视台已于2006年买下播映权 ->
# ['tvb', '电', '视', '台', '已', '于', '2006', '年', '买', '下', '播', '映', '权']
def mixed_segmentation(in_str, rm_punc=False):
    in_str = str(in_str).lower().strip()
    segs_out = []
    # store english and number, every element is a char
    temp_str = ""
    sp_char = ['-',':','_','*','^','/','\\','~','`','+','=',
               ',','。',':','?','!','“','”',';','’','《','》','……','·','、',
               '「','」','(',')','-','~','『','』']
    for char in in_str:
        if rm_punc and char in sp_char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if re.search(r'[\u4e00-\u9fa5]', char) or char in sp_char:
            if temp_str != "": 
                ss = nltk.word_tokenize(temp_str)
                segs_out.extend(ss)
                temp_str = ""
            segs_out.append(char)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temp_str += char

    #handling last part
    if temp_str != "":
        ss = nltk.word_tokenize(temp_str)
        segs_out.extend(ss)

    return segs_out

本文总阅读量